农业创新驿站Technical Service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简介

——发布日期:2021-05-28

一、驿站的由来

1979年, 河北农业大学以承担“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在巍巍八百里太行到全省六大生态类型区建立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300多个,类型从村、合作社拓展到企业、政府,从重视生产技术迈步到通过科技扶持产业发展的方向。进入新世纪,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学校持续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秉承“立地顶天”发展理念,在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中,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转化度,创建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同步提高的创新平台,实现科教兴农。

在此基础上,经与保定市委市政府多次协商,我校创新合作模式,在保定市先试先行,签订“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按照“465”总体架构:即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农民“四方联手”,以确定一个主导产业、拿出一笔专项经费、明确一个承接平台、组建一支专家团队、建设一个创新创业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人才的“六个一”模式,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学科链、创新链、服务链的“五链合一”。市校携手培树“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战略品牌,山区突出绿色有机,平原突出科技高效,着力建设一批具有保定特色、能够显著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样板基地。

两年来,学校与保定市人民政府分两批,共建了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涉及保定市的19个县(市、区),涵盖果蔬、中药材、养殖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

二、驿站取得的成效

一是转变服务理念,创新驱动产业。在服务方式上,由服务生产到服务产业转变,实施学科群、集团军作战;在服务内容上,注重一二三产统筹发展,提升服务“三农”的供给力、支撑力、引领力,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先导性样板。

二是组建专家团队,健全政策保障。出台驿站建设实施专项制度,组建50支多学科参与、多领域合作、全方位融合的专家团队。参与教师在职称评聘和岗位考核时减免工作量,激发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深入推进驿站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是建设示范基地,加速成果转化。驿站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现状,制定产业规划,引进新优品种,提供技术支持,将其打造为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示范的窗口。依托驿站,草莓、果树盆景、苹果、智慧农业等8个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逐步建立,100多个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在驿站得到转化推广。

四是利益联结共享,助力脱贫攻坚。保定9个贫困县结合驿站,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更紧、带动效果更佳,为产业扶贫注入新活力。

五是强化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线上辅导等多元化的手段,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农民自己的科技队伍正在逐步建立。两年来,累计培训农民近万人次,150多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与到驿站建设,3600余名本科生、180余名研究生在驿站开展教学实习、毕业设计,接待国内外同行交流考察400余人次。

六是发掘产品内涵,打造区域品牌。驿站通过不断发掘产品内涵,推动了品牌建设,有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保定苹果”区域公共品牌成功叫响;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对“桃木疙瘩”柴鸡蛋赞誉到:“革命老区的柴鸡蛋生态自然,不用化妆”。

三、驿站的特点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四点:一是坚持多点发力,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政府强化政策保障,企业推进项目落地,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二是坚持互利互赢,创新政府、学校、企业、农民有机结合,做到教师科研有项目、学生实践有基地、企业发展有技术、农民参与有受益,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色产业,组建团队,做到就地研发,就地转化,就地推广,使科技力量能够下得去、融得进、立得住。四是坚持因势利导,针对不同产业、不同阶段、不同形式,以契约形式将公司、专家和农户有机结合,合理分配各群体利益,推动驿站长远发展。

实践证明,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走出了一条教育、科技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产业扶贫的创新之路。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相继报道;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按照驿站模式创建“大家小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正依托我校建立“昆仑山驿站”;刘永富、韩长赋、王东峰、许勤、赵一德等同志先后考察指导;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河北省科技扶贫现场会上,赵一德同志评价驿站是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是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大平台,是农业现代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是现代职业农民培育的大学校,是农产品品牌培育的催化剂;2019年省委一号文件将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作为典型经验全省推广,并以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建设模式,在省内首批创建了80个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