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我校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多年来,坚持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探索富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创立了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等典型经验。为充分发挥我校科教优势,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主动承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使命。2020年5月,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础上,面向新时代赋予新职能,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两院一套组织两块牌子。

一、总体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河北、服务京津冀、面向全国,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业农村区域振兴的重大科技问题,以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核心,优化整合全校科教资源,着力解决科教服务力量分散、贡献度低、显示度差等“碎片化”的问题,构建集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五链合一”的创新团队,构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功能融合的转化服务平台,探索农业高校与地方政府、推广部门、经营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推广模式,创立引领区域乡村振兴的先导性样板,加强“三农”问题研究,不断提高在“三农”决策咨询中的话语权和贡献度,提升我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二、组织管理架构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以科教兴农中心为主体、整合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山区研究所、农村发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城乡建设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林与旅游学院等相关单位的创新团队、专兼职结合组建。下设“五个中心、一个办公室”,即规划设计中心、产业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战略研究中心和院长办公室。

研究院设院长1名,由校长兼任;常务副院长1名,由分管科技的副校长兼任;总工程师兼副院长1名、副院长2-4名、院务委员若干名,由其中层单位负责人兼任;主要负责审议制定研究院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协调解决发展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研究院办公室设副处级主任1名,协助院领导专门做好日常协调工作。

三、主要目标任务

(一)构筑乡村振兴服务平台

围绕区域乡村振兴的重大关键问题,以农业创新驿站、三结合基地为主要载体,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为保障,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充分释放服务乡村振兴的活力,强化引导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服务功能,构筑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平台。

(二)开辟乡村振兴培训阵地

围绕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针对培养造就农村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基层干部、引导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和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学校“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作用,创新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广泛开展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密切合作,开辟乡村振兴培训阵地。

(三)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在全省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以引导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充分利用构筑的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开辟引导乡村生态环境整治与基层组织治理的示范窗口,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四)探索乡村振兴服务模式

围绕破解乡村振兴转化服务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总结我校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校地合作建设农业创新驿站、开展科技扶贫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深入实践我校“465”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探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型服务模式。

(五)构建乡村振兴专家智库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问题,集成我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优势,构建乡村振兴专家智库,深入开展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农村法治建设以及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的战略研究,提供专题研究进展报告,发挥智囊作用。